
走在煤一期扩容工程取料机臂架最高处,对大机GPS定位系统进行检查维护。

观察皮带机运转情况。

煤一期取料机操作控制系统技术改进,简化司机操作模式,杜绝操作失误,提高取料效率。

每天早会,安排布置一天的工作计划,工作标准,以及维修材料的精细使用要求。

在取料机上指导技术人员检查标准,改进保护方式,提升保护装置的可靠性。

检查维护装船机监控设施,保障装船机的第三只眼监护到位。
20多米高,80多米长,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的钢铁机器,在普通人看来,这绝对是个巨无霸。可在秦皇岛港股份公司第二港务分公司装船一队技术副队长、港口装卸机械电气修理高级技师李伏玉的手中,这些庞然大物都表现得服服帖帖的,谁不老实,他就修理谁。李伏玉管控这样的钢铁巨兽一共有7台,他还经常给这些大家伙动一动手术,改掉它们总撂挑子的毛病,让它们干起活儿来更利索。
1989年,职业高中毕业的李伏玉进入秦皇岛港二公司装船一部,当上了一名电气修理工。在学校理论学了一堆,可初见港口里庞大复杂的机器,李伏玉有些束手无策。
“没有其他的方法,学呗。”他找来机器的图纸,一有维修的活儿就赶紧过去盯着看。他将单机上的电气部件都在图纸背面详细编号标注,下班后再偷偷回去学习。就凭着这股子钻劲儿,李伏玉熟悉了所有的设备维修工作。那些庞大的钢铁机器只要一撂挑子,经李伏玉一修理,马上就服帖了。
在取料机和装船机之间有长长的皮带机,如果其中的一段出现故障停止运转,而后面的皮带机仍在运转,皮带上的煤就会在停转的皮带上迅速堆积造成堵煤,一小时就得一千多吨,甚至会将临近的皮带也全部堵死,此时必须要人工清理,严重影响生产。李伏玉就琢磨,能不能改成联动的呢?前端一停,后端也停下,这样就不会造成堵煤。有了想法就开始干,他将线缆连接改为无线连接,前端一停,后端马上就停,解决了这个恼人的问题。当时进行技术改造只花了400多元钱,一下子就解决了100多万元的设备这个烦人的问题。
2008年,李伏玉开始对装船机料筒与货轮的防碰撞系统的研究设计,而在原来,料筒只有在碰撞上之后才能被发现。李伏玉抛开原有设计,想让料筒在靠近舱壁1.5米时发出警报,并强制不再靠近。到底能有效吗?水、粉尘的干扰也会触发防碰撞系统吗?李伏玉一连七天七夜待在办公室里进行模拟试验。为了测试系统的效果,他将设备绑在树上,用水去浇,用铁锹往上撒煤尘。看到设备完全避开这些干扰,达到了预定的效果,他才满意。这种雷达反馈测绘间接防碰撞保护系统是我国乃至世界港口的首创,获得河北港口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不断地学习,整天和那些庞然大物打交道,让李伏玉完成了从一个初级电工到高级技师的技术进步。2008年,他带领队员们对4台装船机进行技术改造,重新设计铺设线缆,更新设备,装船机除了外壳外,内部几乎全部换新。经过大换血,以前老出故障的这几台老旧设备的故障率趋近于零。就在2017年7月份,他给取料机增加了一个保护装置,只要停止操作一分钟,设备就会自动停机保护,避免负荷过大出现故障。取料机操作人员都打趣说,有了这个小东西,他们都不用关机了。
25年来,李伏玉参与主持的技术改造累计为港口创造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。他连续24年被评为集团公司“先进工作者”,先后被评为“秦皇岛市劳动模范” “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”。去年,李伏玉获得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“我这人其实没啥,就是痴迷技术,也就爱干这个。”李伏玉笑着说完,又拿起画满图纸和符号的专业书籍研究了起来。现在他要将自己改过的取料机进行升级,实现双机协调作业,这可得好好想想。除了这个,他还想着设备的节能问题,电路分段控制……